133 0641 9704
发布时间:2022.10.28 分类:行业动态 点击:次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积极研究制定增进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点意见,着力破解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制约因素,营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大创新人材的培养力度,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增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对此,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围绕服务型制造,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解读,指动身展服务型制造,对推动制造业逾越发展并实现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多重因素制约服务型制造发展
服务型制造,有别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深度融会的1种先进制造模式,是面向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和传统模式相比,服务型制造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环境友好等特点。
目前,我国在发展服务型制造方面仍然处于低级阶段,多数制造企业研发设计投入不足,基于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所占比重较小,服务活动所带来的质量品牌效益尚不明显。
1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展开服务化的动力不足。受传统粗放式工业发展思惟模式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存在重范围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批量生产轻个性化定制、重制造轻服务的现象,发展服务业务的动力还不足。另外,由于展开服务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支持,短时间投入较大,而长时间面临诸多不肯定因素,如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致使生产企业推动服务型制造转型时比较谨慎。
2是部份关键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3180)领域最短为小齿轮旋转1周时效锤不会碰到小齿轮自主研发设计能力欠缺制约了服务型制造发展。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设计水平仍较低,难以构成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集成服务的技术支持,难以提供性的产品和服在传动上务,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到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程度和效果。
3是增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1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业务时还难以享遭到服务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制造业企业普遍缺少服务类资质,在拓展服务业务时存在政策障碍。缺少统1的服务型制造统计口径和标准,也1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4是复合型人材缺少。长时间以来,制造业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模式下,人材的培养方式比较简单,人材储备大多围绕产品本身展开,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创新人材培养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缺少复合型人材成长环境,人材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待加强。
明确服务型制造发展方向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积极研究制定增进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点意见,着力破解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制约因素,营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大创新人材的培养力度,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重点实行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展开示范试点,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装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鼓励制造企业以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再造业务流程等情势培养新的业务形态与商业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融资租赁、网络精准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在线支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商业模式。鼓励优势制造企业 裂变 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发展工业设计是增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良好,产业范围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环渤海、长3角、珠3角、成渝经济区等核心发展高地已逐渐构成。另外,在1些中心城市已聚集了1批工业设计的重点企业,构成了较好的工业设计人材梯队。
《中国制造2025》提出将进1步推动制造业创新设计能力提升。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展开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行利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点的先进设计技术。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进程集成设计、复杂进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1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
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养1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起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已成为各国制造企业服务化的重要驱动气力,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会起到黏合作用。《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利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
GB4857.3.4 同时,《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3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能力。
另外,还要进1步发挥服务功能区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载体和服务辐射功能。在服务功能区建设方面,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区域辐射能力。
在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主要依托制造业会聚区,着力推动研发设计、物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同时,结合我国当前产业布局,和东西部不平衡现状,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服务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特点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